人文清华<北京折叠>,对话郝景芳

2016-10-23周日, 天气很棒,周六刚刚搬家到西二旗,收拾两天终于完事。于是乎清华走起,听讲座去。

这次的讲座刚好是前段时间获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作者来分享,作者是清华校友,自然回母校汇报成果。

讲座七点开始,不到六点新清华学堂外面已经排起了长队,可以见这个话题的火爆程度。第一次来新清华学堂,觉得挺震撼,有大师与大屋,这才是真正的大学。要是此生能来清华上学,也算无憾矣。

正文

整个对话分为两段

  • 第一段郝景芳自述

    作者在清华历经本科,研究生,博士,总共时间超过十年,也接受了清华文化十年的熏陶,同时作者又是一个跨界人事,本科从事物理学,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经济学,有时候想想很多优秀的人,不单单一方面优秀,而是个方面都非常出彩,比如近代很多科学家,总是博学众长。郝景芳的眼光也不只局限于物理与经济学,她在课余时间兼修了80多学分的其他课程,包括社会学,哲学,历史,政治等等很多人文学科,这些东西对她创作《北京折叠》非常有帮助。
    这里她讲了一个观点,不管是物理学也好,文学也罢,很多时候,都是从一个现实不存在的水平入手,比如物理学经常假设一个平面没有摩擦,是刚体,是完全弹性碰撞,又比如《北京折叠》在探讨很多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那这样的用处是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为了理论研究或者猎奇吗,答案当然不是,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而我们就得从复杂的世界抽离一个简单抽象的模型,这样虽然略去了很多细节,但是容易让我们看到整个发展趋势,而这样才能引领人类发展,让我们看的更远。所以她写的《北京折叠》也是希望达到这个目的,虽然那样的三层分层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但是也在时刻警醒我们,虽然这篇短篇小说在各方面可能无法达到一部让人拍案惊奇作品的高度,但是这部作品本身的立意很高,我猜这才是《北京折叠》能获雨果奖的主要原因。

  • 第二段 三位对话

    这一环节请出了清华的两位教授,格非教授与李强教授,分别是作家与社会学家,而李强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也恰好为景芳提供了原始理论依据。
    这一环节,他们从社会的分层现在,到阶级固化,提出了他们的一些观点,比如需要加强社会的流动性,避免高度固化的阶级,而要做到加速上下层流动,李强教授提出了三个途径,教育,经济,技术,具体而言,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为现在的高考制度,而经济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下海经商的商人,而技术代表广大技术工人,而这部分人在西方也都可以算作中产,而在中国技术工人的地位还需提升。

    谈到援助贫困地区,嘉宾讲了一个印度的例子,很值得中国去借鉴。中国的扶贫或者助困大部分都是给予物质上的援助,而其他方面目前做的还比较少,而印度却另辟蹊径,他们让学者,艺术家,教授,或者高级知识分子去一对一帮扶,物质方面赞助的少,但是思想交流很多,这样让孩子从小有尊严的接受援助,而不是简单的给予物质,在培养人格方面也有好处。

    在听他们说一些东西的时候,感觉还是停留在比较空洞的理论上面,站在高高的地方,去俯瞰那些被资助者,而真实的东西,他们做的很少,这一点是我觉得他们这几个高级知识分子应该以身作则,带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在台面上高谈阔论来的实际,而且以他们的威望与名声,很容易起到带头表率作用。

    在最后结束的时候有提问环节,一个清华学子问道:当个人的名利前途与国家需要产生矛盾,应该如何抉择。嘉宾答道,清华学子乃国之重器,应该需要有更高的胸怀去看待矛盾。这一点我觉得很赞,就如同嘉宾推荐的一本书《南渡北归》一样,里面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动荡,依然保持风骨,不卑不亢,为国家默默奉献。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理想从来不应该缺乏。

后记

有时候在想,经常听讲座有用吗,内心也很矛盾,确实,听别人讲,总是不如自己实践来的实在,但可怕的是,自己总是懦弱的,很多东西不敢实践,也没有那个毅力,我想听名人的讲座虽然不至于把自己变的优秀,但至少可以时常鞭策自己,时常反省。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